为什么必须积极治疗高血压其重要性你必须知
降压药物可以作用于心脏血管收缩和舒张、血管弹性、血液黏稠度、血流量等因素、从而确保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血压和生理功能。但除了一些继发性高血压,大约95%的原发性高血压是不能根治的。那么,我们采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意义在哪里呢?
服用降压药的意义在于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基本上,高血压是无法根治的,但是服用需要降压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高血压发展到后来,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可能会很大。我们服用降压药物的目的是将血压降低至目标值以下,从而预防由于血压高给内脏器官带来的损害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其致死致残率已经超过恶性肿瘤。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高血压就是其罪魁祸首之一。只要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高血压,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血压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眼和下肢等多种并发症。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多数心梗和脑梗发病的主要基础。动脉斑块逐渐增大可以造成供应心脏或脑血液的动脉血管的狭窄,导致心肌缺血或脑缺血。如果斑块突然破裂,可以使这些动脉血管迅速闭塞,心肌或脑组织失去血液供应,就会发生心梗或脑梗。动脉斑块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动脉管壁分三层,内膜、中层和外膜。所谓动脉斑块就是胆固醇进入了血管内膜下,越积越多,最后形成斑块。在健康人,我们的动脉内膜非常完整严密,胆固醇很难进入血管壁。但发生高血压后,由于血管内压力明显增高,就会破坏血管内膜完整性,使其出现裂隙,胆固醇就很容易进去了,就可能形成斑块。所以说,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心梗脑梗的罪魁祸首。其实不仅是心脏和脑,高血压对眼底血管、对四肢血管、对肾动脉都可以产生相似的危害,并由此导致失明、肢体缺血和肾衰。
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衰和脑梗我们的心脏是一个泵,不停的往血管里面排血。如果血管里面压力过高,心脏排血的阻力就越大。久而久之,心脏的左心室(向动脉排血的主要器官)就会增厚、扩张。左心室肥厚或扩张后,很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诱发猝死),还会使心脏排血能力下降,进而发生心衰。心衰是很严重的一种疾病,其对寿命的影响与恶性肿瘤相似。长期高血压也可以引起心房(心脏内另一个重要部位)扩张,心房扩张后很容易发生房颤。发生房颤后,心房内部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会堵塞脑动脉,导致脑梗死。
脑出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颅内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瘤,使得脑组织内的血管容易破裂。一旦这些血管破裂,就会发生脑出血,这也是一种致死致残率非常高疾病。
肾衰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造成肾小球损害和肾微小动脉病变。同时,高血压还会导致供应肾脏血液的肾动脉发生动脉斑块并使血管狭窄,造成肾脏缺血。这些病变不及时治疗,最后都可能引起肾衰。
眼病高血压可损害眼底动脉、视网膜、视神经,造成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视乳头水肿萎缩、黄斑变性等,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失明。
下肢动脉与供应心脏和脑部血液的动脉相似,高血压也可导致供应两腿血液的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下肢缺血。这种病轻者表现为远距离行走后脚部疼痛,重者可以发生脚部溃烂、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主动脉我们的胸腔和腹腔内有一根很粗大的血管,叫做主动脉。血压严重升高时可能造成主动脉内膜撕裂,发生一种叫做“主动脉夹层”的疾病。这种疾病非常凶险,死亡率很高,很多患者根本没有抢救的机会。
高血压的危害实在太大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积极预防、积极治疗?
在治疗早期高血压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降低血压,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效果依然不明显的话,再进行药物治疗。
在通常情况下,一种降压药要投入使用,都经过了数量巨大的受试人群的使用,以及很长时间的追踪疗效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应用降压药治疗确实能够使脑中风、冠心病,以及总死亡发生率下降。因此,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而压之后,就要立即确定治疗方法,防治高血压并发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因为在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我们容易放松警惕,恢复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而这些坏习惯会阻碍降压药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另外如果经济条件许可,最好服用长效降压药。
尽量保持全天血压平稳
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使每天24小时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防止清晨血压突然升高导致猝死、脑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应该选择药效持续24小时的长效降压药。一般,长效降压药降压作用温和平稳,持续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以上,即使漏服一次,对维持平稳降压的疗效也影响不大。相比之下,用一种或几种短效降压药的患者,虽然白天血压控制得很好,但夜间血压却被完全放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引起心、脑、肾等器官损害。
高血压的用药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选择和使用降压药物上需要十分的慎重。要治疗高血压,首先应该以高血压的发展程度为基础来制订以后的大概治疗方案,同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有:有没有并发症,并发症的种类,生活方式是否有利于下一步的治疗,需不需要改变,要改变多少等等。经过这样的通盘考虑以后,就应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了。
在制订降压目标的时候,患者应该明确的一点是:降压目标因为年龄和并发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时候对自己来说,将血压降至正常血压或是理想血压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高血压患者一般都有动脉硬化,要是为了达到降压目标匆忙降压,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脏器的功能下降,这就大大违背降压的初衷了。
因此,高血压的治疗需要因人而异,量身定制,需要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降压方案,并且最大可能地使患者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提高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避免中途停止服药的现象发生。要知道如何制订针对每个人的科学的降压方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高血压患者与普通人的血压变化有什么差别,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治疗高血压用药,要明确哪些原则
降压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各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压药的共同作用为降低血压,但是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用药还是有差异的。世界卫生组织于年提出并倡导高血压的阶梯治疗方案。就是说,从单一药物的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剂量,要是足量仍未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加用第二种药物或更多的药物联合治疗,最终达到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目标。这个治疗用药的过程就像阶梯一样,一级级地加用或换用药物,因此被人们形象地描述为阶梯治疗。
现在对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依旧沿袭了从前的阶梯治疗原则,只不过在减少不良反应、因病施治上比以前更精进。这套方案因为针对性极强和易操作被广泛认可。
由小剂量和单一用药开始
最初开始药物治疗时,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先单独小剂量地使用合适的药物。然后,根据具体病情变化,逐渐加量或减量,以确保平稳降低血压。任何一类降压药物都可以作为初始药物使用,如果发现某一药物疗效不好,或是患者感到不能耐受,就应该换用另一类药物,而不是靠加大用药剂量或同时加用第二种药来达到降压目的。
要是对低剂量单药反应不错,但血压控制不够满意,只要耐受良好,就可以适当增加剂量。这样的话,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副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同时,也可以了解患者对于各种药物的疗效以及耐受性的反应。缺点就是,见效需要一定的时间。
观察单一用药效果,酌情增加剂量或者联合用药
研究发现,能用一种药控制血压的高血压患者在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里不到一半,一半以上的患者要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以使用多种药物,弥补各种药物的缺点,这样的话,既可以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又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起到协同降压的作用。
一般来说,用低剂量单药治疗降压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就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高血压发展到后来,为达到目标血压常常需要降压药联合治疗。
应用联合治疗的原则是:
在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优先考虑联用小剂量第二种药物,而不增加第一种药物的剂量,两药在低剂量范围内合用可以尽量避免副作用。
在增加第一种药剂量或加用第二种药物前,如果对第一种药物的反应或耐受性很差,要换用另一种药物。
在加用第二种药物后,如果血压仍然不能达标,则可以将药物的剂量增至足量,或添加低剂量第三种药物。
这时候,要是血压仍不能达标,那么就应该将三种药物的剂量调至有效剂量。联合用药的目的是通过药物的协同治疗而相互抵消不良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日益增多的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有其优越性:虽不能调整个别药物的剂量,但使用方便,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
但是,要指出的是,联合应用的药物种类不宜过多,过多的话,也许会引起更为复杂和不可控的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联合用药也应该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同时伴有的其他疾病,医生要注意降压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避免搭配不当,造成不良反应。
逐渐降压,不可操之过急
血压是保障血液流动的原动力,因此,如果降压过快,则不免会因供血锐减而导致器官组织缺氧,发生功能障碍。因此,合理用药,逐渐降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降低血压,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有时候,一些人会由于自己的血压降得不是那么低或者不够快,而误以为是治疗效果不好,对医生有些埋怨。事实上,就像让一辆疾驰的汽车放慢速度一样,它已经加速了,因此,要使车速回到原来的安全范围,你不能简单地踩刹车,你应该份的是松小油门,让汽车慢慢地把速度降下来,这样,车和人都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降血压也是这个原理。你的血压在过去的时间里升高了,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持续时间很久的高血压状态。这时候,你要是心急要在短时间内把血压降下来,那么就会造成头昏、心悸、无力等身体不适。严重者还会加重心、脑、肾的缺血,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诱发脑中风、心绞痛,造成严重后果。
一般来讲,在2-4周的时间里,使血压逐渐降到要求的范围内是合理的。但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是已经出现心、脑、肾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应放缓,只要在3~6个月内使血压缓慢下降到安全范围,~/9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除非发生高血压危象,即短期内血压高达/毫米汞柱以上并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等明显症状者,就可暂停降压治疗,但进入康复期后,仍应该坚持小剂量维持治疗。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的是,有些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这部分老年人来说,血压高些反倒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自身状况,一味要求把血压降到“正常”水平,反而会影响到脏器功能,得不偿失。正确的作法是根据患者的年龄、脏器的功能以及伴随疾病等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
另外,还要提醒的是,一些血压低的老年人为自己没有高血压而沾沾自喜,这种心态也要警惕。因为从某个层面来讲,低血压的危害不亚于高血压。老年性低血压会引起脑和心脏的严重供血不足,使患者感到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健忘、思维迟钝,并且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
陈杭大夫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