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李丁陇的乌龙求亲,讨要八哥被
据说成名于民国时期的画家李丁陇早年丧父,很小便手提竹篮,沿街叫卖粽子糖。粽子糖的买主多为小孩,于是他每天到县里的一个私塾门前去叫卖。每天卖糖时,他都偷偷地在窗外听课。有一次老师嫌他干扰了学生读书,走出来撵他。他舍不得离开,苦苦哀求老师:“请您老人家让我听听吧!”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上学读书,他难过地把实情告诉了老师,老师很同情他。
聪明的李丁陇又将老师刚讲的课文背了一遍,老师听后大喜破例收他为免费生。老师名叫万里见,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有一次,县长郜晓楼为父做寿,邀请了万里见。万里见特地带上了得意门生李丁陇。这天李丁陇着上新鞋,穿上生平第一件长衫,理了发,跟老师跨进了县衙红漆大门。
衙门的大厅里,华盖云集,盛况空前。人们请万里见在一幅红缎子的中堂上写个寿字。万里见写字功底很厚,但年事已高,提起笔来手有些发抖,手抖就心慌,心慌在众目睽睽之下就不知所措,竟然将红缎子上滴了几点墨。这是不祥之兆,县长见了皱紧眉头,宾客们纷纷摇头,万里见目瞪口呆。
正值十分尴尬之时,李丁陇毛遂自荐,为老师代笔,不慌不忙地写了个草体“寿”字,把原来的墨迹全部遮盖。大厅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松了口气,县长笑逐颜开称赞李丁陇“真是王勃再世”,并收李丁陇做自己的学生,以后到县衙读书。
李丁陇的事在全县传为佳话,家喻户晓。有一次李丁陇到农村去写生,看见树上栖着一只八哥正在学人讲话,很有情趣,于是打开画具,准备作画。突然一群小孩跑来想捉八哥,八哥飞了。李丁陇的执着劲上来,跟着八哥跑。八哥终于落在一家院里的梧桐上。李丁陇气喘吁吁地拿出画具,继续他的画。不知过了多久,李丁陇还在作画,大门里却走出了一位温雅秀丽的姑娘。她见李丁陇画得很好,便轻轻地对他说:“你如果想要这只八哥,可以向我父亲去要。”
李丁陇的舅舅住在那个村,李丁陇托舅舅给他要八哥。可是舅舅患口吃症,讲话结结巴巴。他对那姑娘的父亲任健说:“八、八、.....”任健误认为是要他女儿的“八字”。乡下的习俗是,男女订婚前,女家要把姑娘的八字送给男家,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任健问:“是哪家的孩子?”李丁陇的舅舅暗自高兴:八哥变成八字这更好,李丁陇已经二十好几了,该成家了。于是将错就错地说:“是李丁陇,县太爷的门生,目前在大同学校教书。”任健更是喜从天降,这是打着灯笼难找的才子啊!欣然将女儿的八字交给李丁陇的舅舅。
这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叫任绝媛,是个颇有才气的姑娘,略通翰墨岐黄。婚后,两人过得非常和美。李丁陇素有大志,总想闯出一番事业。婚后不久,在妻子的支持下,他与同学黄文龙一起离家远行。但是,现实是严酷的,李丁陇和黄文龙四顾茫然,无处容身,后来还是到了黄文龙在驻马店的一个亲戚家。这位亲戚是个开饭馆的,看他俩可怜,收他们在饭堂里当跑堂的堂倌。
李丁陇感到无颜面对慈母、爱妻,只得写了一封怪信:“离家三月,思家三黄,衣云带珠,旧帽海鞋,偶得一馆,奔走仓皇,如不登云,永不还乡。”李丁陇岳父见信兴高采烈,连说:“好,我女婿做了大官!”任绝媛却心酸苦笑:“父亲,你搞错了,这个倌是堂倌的倌,不是做官的官。”她毕竟是个聪慧的才女她把全信又解释了一番:“三黄即黄连、黄柏、黄芹,都是味道极苦的中药,这是说他在苦苦地想家。衣服破了,帽子旧了,鞋子没了底,在菜馆做堂倌。”
任绝媛给李丁陇回了封信:“天麻织巾难伴寐,莲子杏仁苦心味;半夏当归应当归,莫恋生地珍熟地。”这里用了八味中药的名字,饱含着深情和盼他归家的意愿。李丁陇读罢,不觉泪水潸潸而下。但他发誓“如不登云,永不还乡”。然而待他衣锦还乡之日,他贤惠的妻子已香消玉殒。为此他遗憾终身。李丁陇为纪念妻子,画了一幅穿古装的任绝媛肖像,形容俏丽,栩栩如生,并题“凤卜和鸣”四个篆字于其上。在以后的生涯里,这幅画像一直伴随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