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生教授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在教育
身为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名誉主席,并且曾担任了7年世界高血压联盟的主席,刘力生教授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高血压防治的历史。谈及国内高血压防治的主要问题,刘力生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教育,包括对病人的教育、对基层医生教育以及对专科医生的教育。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位于复兴路边上的一座小区里,门口没有任何标识,敲开门进去,里面陈设也极为简单。已经88岁的刘力生教授,每天都按时来这里工作。她戏称这个研究所就是个老年人大学,在这里医院、军事医院退休的,每天都有新问题提出来,大家乐在其中。
刘力生教授
高血压防治:关键在教育
身为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名誉主席,并且曾担任了7年世界高血压联盟的主席,刘力生教授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高血压防治的历史。谈及国内高血压防治的主要问题,刘力生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教育,包括对病人的教育、对基层医生教育以及对专科医生的教育。
刘力生教授的这个观点也契合了最近几年"全国高血压日"的主题,已经连续三年,全国高血压日都把"知晓您的血压"作为主题进行宣传。刘力生教授说:"我们提倡医生为病人测量血压,不管来的是什么病人,都要测一下血压。"
刘力生教授指出,教育病人和基层医生占很大分量,但现在有个问题是教育不得法。专家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想法去做教育,讲了半天别人也接受不了,听完课该怎样还怎样,这样不行。另外,高层医生也要接受教育,比医院的外科医生也不会用降压药,病人来了,甚至连血压都不测量,对血压的理解也不深。
与高血压“结缘”
刘力生教授的父亲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在7个孩子中,他选中刘力生教授重点培养为医生。刘力生教授说:"我姐姐是助产士,我妹妹是做检验的,我被重点培养临床医学,父亲的影响决定了我以后的道路。"
真正与高血压结缘始于年,刘力生教授被送去学习中医,在那之前她是一位心脏内科大夫,年学完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当时这个病房主要做高血压研究。
那时高血压在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很多医生对高血压也很轻视。刘力生教授说:"那时候有些大夫说高血压有什么好研究的,有些甚至说没有血压计就没有高血压,这是鸵鸟心态,不是科学的态度。"
年适逢国内大跃进时期,当时有个口号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而在医学领域内也有个口号:"高血压低头,肿瘤让路"。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主抓高血压的协作组。刘力生教授说:"一开始就不是临床孤零零的在做,而是把临床、药物和基础研究结合在一起,成立了协作组,药物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结合。"
国内高血压患病形式严峻,但并非不可战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基础研究所做具体工作的是华光教授,他在高血压研究中提出精神源性高血压,并建立了动物模型。
刘力生教授说:"总之医科院那时候在高血压方面下的力气很大,药物研究很强,理论研究也很深邃,负责基础研究的主要是张锡均教授,陈孟勤教授传承了这一思想体系,按理说理论研究应该一脉相承不间断,但现在好像断了,陈孟勤走了后,后继无人了!?"从事药物研究最早的应该是金荫昌,现在也去世了,雷海鹏也走了,曾贵云坐轮椅了。”年,刘力生教授主编出版了一本《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她提到的这些教授们均收录其中。
如今,胡大一教授提倡的"双心医学",致力于将精神心理卫生作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刘力生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就和心理研究所合作,提出慢性病管理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她说:"我们那时候的做法是,病人来了先给病人上课,告诉他高血压是什么,不要害怕,教会他如何配合医生,都要注意什么,给病人方方面面的帮助。但后来极左思潮泛滥,把心理研究否定了,有一阵子连心理研究所都没有了。"
如今我国已经有2.7亿高血压患者,患病率逐年升高,但如果说情况一年比一年糟糕,刘力生教授表示也不是这样。她说:"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评价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要指标,知晓率应该是最重要的,哪怕少吃点盐都有好处,所以我们提倡为每个患者都测量血压。说到治疗率就涉及到经济问题,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药物今天没了一个,明天没了一个,便宜药物还是很宝贵的,进口药下到基层也用不起,这需要靠国家政策调控。如果是用药患者的控制率,我们和国外也不相上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家太大,药物可及性差,基层医生知识结构差距大,提升了基层医生水平,全国人民才不用上协和。"
现在各种指南很多,专业版、基层版都有,但对于将来基层的工作,刘力生教授认为,还是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做法,越简单越好。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进全球慢病防控目标:“25by25”,即到年,与年基数相比,由慢病引起的过早死亡相对减少25%,血压未达标比例降低25%。刘力生教授说:"我们计算了一下,这个目标还是能够达到的,最符合实际的做法就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
刘力生教授自己也患有多年的高血压,坚持天天服药,一直都控制的很好,现在一个礼拜测量一次血压就够了。虽然已经88岁高龄,刘力生教授的身体还很硬朗,今年她们研究所还接了国家科委的课题。她说:"人需要工作,如果天天呆在家里没事,整天琢磨自己的病,那就糟糕了。"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yxjxxg
yxj.org.cn请注明:医院+科室+姓名
要求:word,原创,拒绝一稿多投!
小编
哈尔滨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长春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