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丨坚持这种生活方式,他们都摆
医学指导:中山一院高血压血管病科陶军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擅长高血压病、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掌握外周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治愈大量极危重症患者。
组建国内首家专门从事高血压血管疾病防治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特色专科。每年在病房工作50周以上,每周主持高血压血管病科专科查房两次及参加心内科疑难病例会诊一次,每周专家门诊两次。医院间疑难危重病例重大会诊和院内会诊数次以上。
医学指导:中山一院高血压血管病科夏文豪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具有丰富的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尤其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药物和介入治疗。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18岁以上知高血压”。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于5月16医院门诊大厅举行了高血压主题的健康咨询活动。
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中青年高血压与饮食、精神应激、吸烟、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相关,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合理的运动,可以使血压“逆袭”。该院的一项高血压运动相关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高血压已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在很多人心目中,高血压是老年的人专属疾病,其实不然。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主任陶军教授介绍,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广东全省约有万人患高血压,其中18岁以上年轻人占20%!
年轻人患高血压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孩子发病率高达46%。另外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比如高盐高蛋白低钾饮食、精神应激、吸烟、肥胖、缺少运动等因素有关。
此外,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导致高血压,科室曾接诊一位32岁女性,不明原因持续高血压,最后发现与其长期服用避孕药相关。
症状不明显,别等不适才就医
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主任陶军教授介绍,高血压大多数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导致诊断延迟,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乏力、心悸等,也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他们曾接诊一位患者,因右眼突然失明就医,急诊测血压高到超出水银血压计的测量范围,也就是说他的收缩压至少在毫米汞柱以上。
该患者自诉平时并没有感到什么明显不适,只是偶尔有点头晕,因此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病,直到这次血压过高导致眼底出血,出现失明才来就医。
陶军教授建议,健康的成年人每季度测量测一次血压,糖尿病或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每月测量1~2次血压,肥胖、吸烟、长期过度饮酒及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应该每半年测一次血压。
别等到有症状才来检查,到那时高血压可能已经导致靶器官损伤,比如左心室肥厚、脑血管硬化、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等。
坚持运动,中青年轻度高血压可逆转
年轻人患有高血压怎么办?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夏文豪副主任医师介绍,老年高血压多与血管硬化有关,与此不同的是,年轻人高血压多与生活方式密切有关,比如说高盐高脂饮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等。
因此针对中青年高血压,国内外指南推荐10年ASCVD风险较低的高血压前期或1级高血压患者可先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如果不能达标再考虑药物降压。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减轻体重、减轻精神压力、合理的运动锻炼等等。以运动为例,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降低并稳定血压水平。
夏文豪介绍,他所在科室曾进行过一个科研课题,招募了多名50岁以下高血压前期或1级高血压患者来进行运动干预。
这些患者被医院的“踏车运动室”,每次踏车运动60分钟,6个月后只有20个人还需要继续口服降压药物,其他人基本都不需要吃药了,持续合理的运动可以使收缩压降低4毫米汞柱以上。
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也可受益
那么中重度以上高血压是不是只需吃药就行?夏文豪解答,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较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活方式的积极干预。因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也会使他们受益,比如减少药物种类或剂量等。
他曾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这位患者是为IT人士,持续一个月的熬夜加班后突然出现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而送急诊,测血压收缩压高达毫米汞柱,而他一直不自知。
住院期间需要同时服用3种降压药才能将血压控制住。他出院后开始坚持运动,每天坚持慢跑10公里,结合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他的体重减轻了15公斤,血压逐渐下降,1年后三种降压药全部停用。
特别提醒
有些年轻人查出高血压后不想吃药,他们担心一旦服药就需要终身吃药。心内科医生强调,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3~6个月左右)血压仍然无法达到目标值,此时应该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尽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陈辉
通讯员:梁嘉韵、刘星亮
点在看,和更多人分享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