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光教授降压药不用夜间吃,动态血压监测
年的高血压领域,迎来了首部全球指南,迎来了夜间服用降压药的“百家争鸣”,迎来了首个中成药治疗隐匿性高血压的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这么多值得惊叹的大事件,年底该来盘一盘了!这不,《医学界》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与我们一起盘点高血压领域的。
ISH指南vs中国指南,各有千秋!今年5月,国际高血压学会(ISH)颁布了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ISHGlobalHypertensionPracticeGuidelines,后简称ISH指南),新指南相较于我国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高血压的分级有一些简化。
▎细致化分级,仍有必要!
对于两部指南在高血压定义及分级的差异,王继光教授指出,ISH指南对高血压分级的简化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做出的新选择,认为2、3级高血压在管理上的差异较小。但实际对血压水平细致的分级,仍然是有意义的。
如在《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高血压管理指南》中就将正常血压及高血压早期分为了Optimal、Normal和HighNormal,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表1:ESC/ESH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ISH指南对诊室血压分类及高血压分级的定义
而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也有着相似的推荐。从高血压管理的角度,相对于2级高血压患者,3级高血压的患者危险因素更高,可能更加需要医生重视。
此外,对于血压正常的人群,将mmHg作为Optimal(即中国指南的正常血压),可更好帮助正常人群将血压维持在理想状态。但若遵循ISH指南中将/80mmHg作为正常血压的指标,可能会让更多的患者忽略了/80mmHg可能是更为理想的血压。
因此,王继光教授表示,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高血压患病人数庞大国家而言,ISH指南的定义及分级简化虽然从管理角度更方便,但更加全面、细致的分级对于中国仍然是必要的。
▎体位性低血压处理,3个方面要注意!
不仅是分级上的简化,在最新的ISH指南中还指出,对于有症状提示治疗过程中有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应测量站立位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往往是因为一些非常严重的疾病所导致,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症等,当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对血压的调控能力也会相应变差,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
除了神经退行性疾病,部分局部问题如早期的非靶向放射治疗损伤颈动脉窦,或颈动脉窦出现了硬化斑块导致功能丧失,也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体位性低血压常表现为卧位高血压或卧位血压正常但站立位血压偏低,会造成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不管是中枢神经系统还是颈动脉窦局部的问题,临床上都较难处理。
在遇到上述2种临床情况时,首先要注意测量患者站立位血压,确认患者有无体位性低血压。若患者存在体位性低血压,需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避免快速的体位变化。
其次,对于有卧位高血压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会导致低血压的降压药物,选择在降低卧位高血压的同时不影响站立位血压的药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最终对于患者的体位血压调节产生有利影响。
此外,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升压药物。王继光教授指出,由于体位性低血压往往存在于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通常都存在高血压,任何升高血压的药物对这部分患者都是有害的。因此,包括米多君等药物在内的血管收缩药物的使用要非常慎重;而对于中青年患者,升压药物的使用也仅在某些特殊临床情况下才可能有治疗价值。
想看详细盘点内容,
欢迎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