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高血压不是神话一

摆脱

HI~

高血压

中医教您自我调理降压法

正确认识

合理降压

引言

年9月下旬的一个周二下午我正在国医堂出专家出诊,进来一位面色泛红的中年知识女性。

经询问得知,她是一位大学教授,今年45岁,近日由于在教学之余还要开夜车撰写科研标书,三天前起床突然发现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心慌,头胀头痛,面红,医院检查是高血压。

服用了一些降压药后,血压虽然降到正常了,但各种症状还是没有减轻,所以慕名来国医堂找我来看看。我说:你这是过度紧张劳累引起的血压升高,不用急,用中药和自我日常调节一下就好了。

果然,经过一个多月的自我调理和中药调节,她的高血压病就痊愈了。

了解高血压

01

定义

提起高血压,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到底血压多高才算高血压呢?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正常血压是-/80-84mmHg;如果您的血压是~/85~89mmHg之间,那医学上就叫临界高血压了;而所谓的高血压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这就是高血压了。

高血压病一般多发于45岁以上。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表明发病年龄也逐渐降低。高血压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因此,加强高血压病的自我防治与调养对于年轻的你们和中老年朋友都很重要呦!

02

高血压分类

血压高的朋友往往有个习惯,服降压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坚持服药。其实,这是个误区。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服药就不能间断;而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对于这种情况,降压药是可以停用的。

正常人的收缩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升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年轻时血压正常,而过了中年以后血压开始增高的原因了。

03

高血压的分期

根据血压的升高的不同程度,临床上分为三期:

收缩压在~mmHg和(或)舒张压在90~99mmHg之间为轻度高血压(I期);

收缩压在~mmHg和(或)舒张压在~mmHg之间为中度高血压(II期);

收缩压在~mmHg和(或)舒张压在~mmHg之间为重度高血压(III期)。

高血压的表现

——心脑血管病变最常见

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的朋友会出现一些症状,常见的症状是后脑勺部位头胀疼并伴有眩晕、耳鸣、头重脚轻、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多梦、入睡困难或易醒、唇舌麻木、肢体麻木等。

如果出现眩晕欲扑、唇舌麻木、肢体麻木这些表现就预示要发展到高血压III期表现了,必须引起重视,以免出现中风、半身不遂的危险。

但还要提醒大家,有些朋友患有高血压很久了,但自己并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因此只是在体检中才发现有高血压,这是因为其处在高血压I期或II期,由于自己血压缓慢升高已经适应了,因此没有任何不适。但没有症状不代表不危险,同样要积极治疗和调养。

高血压的危害

——糖脂乱、致死高

高血压病是全球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很大。严重者可以引起中风,甚至导致死亡。其主要危害有二点:

01

影响糖脂代谢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高血脂一同被称为“三高”,高血压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常可导致引起其它脏器的损害包括心、脑、肾的损害,因此,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02

致残致死率高

长期慢性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最容易伴发的是中风,即脑血管意外,通俗讲就是脑血栓和脑溢血,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成为植物人、或醒后遗留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甚至导致死亡。

根据WHO调查,每年大约有万人死于高血压。与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中风的概率增加2.6一2.8倍,心绞痛的发生率增加2一2.2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增加3一4倍,因此,朋友们一定要对高血压有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会得高血压

——压力大、血液浊、血管硬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层功能紊乱,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动脉血压升高的慢性全身疾病。

高血压相关因素:

高血压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体重、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年龄、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父母患有高血压、环境缺乏负离子、肥胖酸性体质、服用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年龄超过40岁、过度饮酒、过分摄取盐分、孤独、紧张等多会导致高血压发生。

高血压发生机制:

其发病机制主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胰岛素抵抗、血管活性物质有关。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明高血压形成的机制: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如果心脏动力足、血液充足而干净、脉管弹性好,血压就会正常。

反之,过于肥胖,脂肪对血管造成一定的挤压,心脏(动力源)需要加大动力才可能使原来的循环达到流通,动力源动力加大,管道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就形成了高血压;

或饮食、情绪等因素导致血脉中血液粘稠、血脂增高形成血栓,排出不畅,造成对管道的堵塞,会使压力升高;或老年性血脂沉积在血管壁上,管道硬化及疾病性硬化,也会造成高血压。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原本没有血压的概念,中医文献亦无高血压的病名记载,但对与高血压病相关的眩晕症状及病因、病机的描述在《内经》中即可见到。

根据其头痛、头晕等症状,一般把高血压归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高血压病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归于中风、偏枯等。中医认为其发生常与情志失调,肝阳上亢;痰瘀阻络,风阳内动;劳伤过度,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这些均有利于对高血压病眩晕证候的认识。

现认为风眩是一种本虚标实病证,其病机为阴阳失调,以肝肾虚损为本,以风、火、痰、瘀等内生之邪为标,气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火越于外,风动于内,瘀阻于脉,痰淫于络,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至,诸变生焉。

得了高血压怎么办?下章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关键

~THE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mwhh.com/bzzs/20895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