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药心得九制熟地黄的独特之处
之前尝试生山茱萸后,我曾感慨山萸肉用酒制似乎有些多余,甚至在朋友圈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引来了一些朋友的共鸣,他们甚至认为许多酒制法都是最差的炮制品。然而,通过翻阅古医书,我认识到古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务实的,不太可能总是做出吃力不讨好的事。考虑到我已经试吃了两种地黄,只剩下酒炮制的熟地黄尚未尝试,因此我决定本周的试药就选它了。之前常用的九制熟地断货了一段时间,幸好最近炮制室又按照要求新制了一批,否则我就得用市面上的普通熟地黄来试药了。眼前的这30g熟地黄,乌黑如漆,光泽如油,让人不禁期待它的功效与口感。轻轻咬下一块熟地黄,其甜味弥漫开来,口感与蜜饯颇为相似。由于上午有繁忙的门诊,下午又有外出安排,我仅能煎煮一次药物,煎沸长达80分钟,最终取得约毫升的药汁。服药前,我仔细把脉,发现脉象略弦,不够流利,尺部略沉;左脉略细;右关部也略细。服药前的药汁以甜味为主,微带酸味,还散发出黄酒的香气。服药后,并未感到明显的饱腹感,也没有滋腻碍胃的不适。
第二天再次把脉,发现脉象仍然略弦,不流利;左关部略细;右尺部略沉。不过,与之前相比,流利度并未发生变化,也没有出现边界不清的脉象。值得注意的是,左侧寸尺脉和右侧关脉的细脉得到了纠正,同时两尺脉的沉脉也消失了。
服药后的早晨,我偶尔会感到喉咙里有点痰,但吐出后便无碍。整天的状态都保持得相当不错。这表明九制熟地只是轻微地增加了痰湿,即便在我重用30克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门诊部的九制熟地是临方炮制品,偶尔会缺货。因此,我们也有直接从药厂进货的普通熟地黄。我查阅了版药典,并咨询了中药鉴定专家朱老师,了解到普通熟地黄是采用蒸法制作,不加辅料,直至黑润后晒干或干燥。
同时,我也咨询了炮制室的同事熊秋平(建昌帮刘香保老师嫡传弟子),他告诉我,我们门诊的九制熟地制作工艺如下:首先将生地用水浸泡六到八小时,然后蒸制、晾晒,并反复九次。这一制作工艺与《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基本一致。
在对比了三种地黄后,我结合病人的反馈,对它们的填补精血和增加痰饮水湿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排序:九制熟地和普通熟地填补精血的作用相当,但普通熟地黄在增加痰饮水湿方面略强于九制熟地;而干地黄在填补精血方面稍逊于九制熟地和普通熟地,却在增加痰饮水湿方面表现更为明显。生地黄汁在这方面的表现则相对较弱。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若需填补精血,我会倾向于选用九制熟地,因其补益作用显著且对痰湿的影响较小。而对于熄风、泻火、凉血及安神等功效,则更推荐使用生地汁。当然,以上结论基于当前相对较小的样本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