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专访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走进社区搞
目前,我国对于高血压专科医生的培养是欠系统性的,临床医生也不能很好地将高血压诊治与慢病管理、科研结合起来,为此,医院高血压研究室的冯颖青主任为大家进行了专业的解答。
名医专访
对培养临床高血压医生的建议
冯颖青教授:我国一直希望能建立一套规范的高血压管理流程,同时也把高血压专科医生的培训也纳入到计划里来。只有培养了专业的高血压医生,才能更好地进行高血压的防治。高血压的治疗并不意味着仅仅从几种药物里面挑几片药给患者,实际上,从高血压的诊断、鉴别诊断,到药物治疗甚至器械治疗,都存在许多专业技巧需要基层医生不断积累和学习。
对于高血压医生而言,他们除了肩负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任务之外,还需承担其他的责任。高血压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流行病,因此,医生仅仅管理好了病房和诊室是杯水车薪的,从预防的角度出发,他们还需要肩负高血压慢病的管理。
当病人离开医生的诊室回到社区和家,医生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对患者进行管理?为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医院的医院去。“走进社区”不仅仅意味着医生医院会诊,他们还要把基层医生培养成高血压专科的医生,让他们也兼具高血压诊断治疗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掌握高血压长期规范的管理、流程图的制定、患者的定期随访,打造一个高血压管理的示范社区。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下降,让高血压疾病知识知晓率、疾病控制率提高,才能完成作为一个高血压大夫的历史使命。
如何将“临床”和“科研”结合进行高血压的防治?冯颖青教授:首先,当今的医生不仅仅诊治好几个病人就完成任务的,他们还要肩负起临床科研的工作,甚至还要肩负起慢病管理的工作。医生在临床的诊治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进而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某些问题的机理,并把实验结果应用于临床。因此,高血压大夫在临床之外,更多涉足的应该是科研。
我们现在进行的研究,更多的是载在了临床和社区,比如探讨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并发症的人群选择性和发生机制等。另外,我们还希望可以给出病人一些有益的建议,如病人未来的卒中风险、心梗风险。尽早地对患者进行监测和治疗,这对病人是有利的。
高血压的总体治疗理念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尽量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基于这个理念,我的研究团队走进了人群、走进了社区,建立高血压队列,跟踪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自身微小的变化。当观察到一些现象之后,我们的观察结论便可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依据。
目前,我们的队列研究已进行了六年,观察了超过一万例病人,结果发现,在进行我们的干预治疗后,高血压患病率下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医保费用下降30%,另外我们团队还进行了一些科研的工作。我认为,这样的模式是把科研与慢病管理结合,并使病人、社区和国家三方都得益的事情,故应该大力推广这样的模式,进行高血压的有效防治。
如何看待当下火热的“大健康”理念?冯颖青教授:我觉得“大健康”这个理念是非常好的。到医院看病的病人,他们的状况可能较重,已经有脑卒中、心梗等症状,我们团队当初去社区做了一些干预工作,希望管理好有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人群,让他们不发展为心脏病、高血压、肾损害,这是慢病管理模式的第一步。
第二步所做的事情就更前沿了——我们希望这些患者变成一个健康的个体,不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样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我们的研究基地取名为“人群健康研究基地”,目前正在研究血压正常高值,目的是采取干预措施后使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延缓进展至高血压的进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这些高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呢?现在,我们已经推出了“家庭医生”的概念,医院的家庭医生进行健康宣教和管理,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和饮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如果每个社区都这样做的话,全民“大健康”的概念就会慢慢成型,人群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就能显著下降。
冯颖青
医院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常委兼副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层学组秘书,国际高血压学会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高血压专业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
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