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高血压,治肝是关键

国医大师邓铁涛

医术精湛

融古贯今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德高望重,

笔耕不辍,

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

善治疑难杂症,

譬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今天,

我们就和您一起来

学习学习邓老

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与经验吧!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及邓氏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肝为风木之脏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叶天士有这样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阴阳相对平衡则无病。而肝脏之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二、肝与五脏之关

如上所述,肝脏阴阳平衡与五脏协调则无病;但若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见心脾之证。

三、辨证论治

基于上述病机,确诊为高血压病之后,辨证可分以下四型:

1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气虚痰浊

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倦怠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肝气、肝火、肝风的治疗共30法,用药颇广,值得参考。

四、治肝之法

王旭高治肝,以肝气、肝风、肝火辨治。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证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王氏治肝之法虽多,而偏重于清滋。肝气、肝风、肝火之证,不等于只属于高血压病,但其中一些治法,已为后世所采用。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息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如息风和阳不效,当以息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法是也……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义也。”「王旭高(~),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从舅父高锦亭学医多年,尽得其传。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白癜风是否传染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zmwhh.com/bzzs/5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