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冷血压易波动,高血压患者如何稳压冬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近期天气转冷,血压易波动,高血压患者如何稳定血压?中医药如何防治高血压?有哪些注意事项……今天,小编将向大家介绍中医中的稳压妙招~高血压病中医病名为“风眩”,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性有实有虚,也有虚实夹杂。风眩分为肝火上炎,痰湿内阻,瘀血内阻,阴虚阳亢,肾精不足,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中医药如何防治高血压
I级高血压或者高血压前期患者更适宜服用中药,中医药疗法早期干预可以发挥稳定血压、改善症状、延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还可发挥“治未病”的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预防其并发症上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高血压外,在非药物疗法方面,临床证实针灸有降压效果。例如针刺太冲穴可降压,常规西药治疗配合针刺可有效降压,针刺双侧太冲穴用泻法可治高血压危象。此外,传统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也有辅助降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可常按足底涌泉穴自我保健。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哪些事项
高血压患者在该时节,要调整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等,注意以下几方面:
?建议早睡早起,还要适当午睡,以缓解秋乏过盛。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该时节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上注重清淡饮食,控制每日的摄盐量,建议食盐量6g/d,控制体重,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以适当食入高纤维低脂食物。
?还可适当增加户外体育活动,如公园漫步,研究表明常打太极拳、八段锦能稳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降压药物不可随意自行增减更换
近期天气逐渐转凉,引起外周血管痉挛收缩,易使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降压药物不要随意自行增减种类、用量,最好在临床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家中还应常自测血压。初诊高血压患者,先进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方面根据血压情况和危险因素,西医建议按照小剂量、联合用药、长效降压药物的原则进行平稳降压,观察一段时间后,如血压控制不稳定,可再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
冬至过后,白昼时间渐长。此时全国进入了数九寒天,日平均气温已降至0℃以下。
冬至是寒季的第三个节气,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阴盛阳衰、阴极生阳,阳气开始萌生,在此阴阳转换的时刻,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历代养生学家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气的养生。因为人体的许多老毛病最容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相当高。为防止这一时期疾病的发生和促进人体的健康,日常生活中要安心静养、减少消耗;饮食上应以多样、清淡、温热、少缓为原则,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高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萝卜、大白菜、牛肉、羊肉、奶制品、豆制品,禽蛋类、菌藻类、坚果类等。
到了冬至,调养身体很重要。由于天气冷了,体力劳动少了,出汗也少了,而人们的进食量却大了,且动物类食物的比例加大了,夜里的睡眠时间也长了,因此会出现人体摄入和消耗的失衡,基本上都是“入大于出”,所以冬季是人们增长体重的时候。因此,冬季的合理饮食很重要。
冬至时节,老北京人开始用立冬时储存的白菜、萝卜(下脚料部分)等做成馅料,来制作饺子、包子、菜团子等食物。
小知识韭菜原产于我国,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就有记载,在《夏小正》一书中就写有韭菜。韭菜在历史上就被作为重要祭品,也是帝王的御用菜,更是平民百姓的家常用菜。韭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和钙、铁、钾、镁、铜、锌等多种矿物质。
保持“进出”的平衡,食动的平衡冬至,人们的食肉量会增加,吃的主食也会增多。天气寒冷,人们的室外活动也相对减少。饮食的高热量与低运动量形成了显著的反差,因此,冬季成了人们“养膘”的时期。
到了冬至以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人们,每天都必须能够保持“进出”的平衡,外面冷,不出去,活动少,那就要少吃或吃些低热量的食物。如果要出去,活动多,就可以多吃点,吃些热量高的食物。否则,摄入大于消耗,脂肪就会堆积,造成肥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