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血压nbspI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和体重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而舒张压在50岁以后呈现下降趋势。而收缩压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高于舒张压,对老年人尤其如此。
1.高血压的普遍性
我国人口众多,估测目前的患病人数在2.0亿以上,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的患病人群也将不断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流行病学调查现实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
2.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有不少假设得到一些实验室和临床材料的支持,但至今未明。目前认为本病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多种后天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2.1遗传:目前认为本病是多基因的遗传并,具有遗传背景的患者约占整个高血压人群的比例达30%-50%。
2.2钠过多:人群的血压水平及本病患病率与钠平均摄入量呈正相关,而与钾盐摄入呈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限制钠的摄入可改善高血压情况。我国人群60%为盐敏感型及存在饮食高钠低钾的特点。
2.3肥胖:男性体重每增加1.7kg/m2,女性每增加1.25kg/m2,收缩压对应上升1mmHg。而减肥使体重下降后血压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约为非糖尿病者的2.5~3倍。
2.4精神、神经作用:从事经常处于应激状态、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长期精神紧张、受噪音或不良视觉刺激者易患本病。
2.5其他:缺少运动、吸烟、饮酒过度和睡眠呼吸暂停也易患高血压。
3.临床表现
该病多数隐匿,病情发展慢、病程长。早期患者血压波动,血压时高时正常,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时血压升高,休息、去除上述因素后,血压常可降至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可趋向持续性升高或波动幅度变小。而在长期高血压后即使血压水平较高时也可无明显症状,因此有无症状,都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压。
3.1神经精神系统表现:头痛、头晕和头胀是高血压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多发生在早晨。本病还会并发脑血管疾病,俗称脑卒中或中风,可分为两类:缺血性脑梗死和脑出血。
3.2心血管系统:出现临床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多发生在高血压起病数年至十余年后。左心脏功能异常时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在体力劳累、饱食和说话过多时发生气喘、心悸、咳嗽,严重时或血压骤然升高时发生肺水肿。高血压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部分患者可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并而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表现。
3.3肾脏表现:高血压早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实际上,血压未得到控制的本病患者均有肾脏的病变。肾功能异常时可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等症。
高血压是心、脑、肾和周围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对心、脑、肾的损害及其相关事件的发生。
科普文章,了解医学常识对自己对家人也颇有意义,欢迎大家转发。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